不久前,深圳2025年上半年“成绩单”公布,深圳工业发展总体呈现平稳态势:数据显示,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2%。
但细究数据,也有隐忧:相较2024年同期数据,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,传统产业增长动能有所减弱。规上工业内部正在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考验。
回顾深圳工业发展史,华为、富士康、中兴、比亚迪、大疆等企业都是深圳制造业明星代表,当前,深圳传统动能增长高位放缓,谁能接力成为新一代引领大旗?
众所周知,龙头企业对产业的牵引作用显著。深圳若要长久坐稳“工业第一城”,或许需要下一个“比亚迪大疆”。
深圳工业的稳健发展,正在2025年面临挑战。
数据显示,上半年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4.2%,而去年同期,这一数字为12%。
一方面,过去几年“高光”表现的优势产业,正在经历增长动能的换挡调整。
以过去几年表现亮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,行业龙头比亚迪2024年销量超427万辆,同比增幅达41.1%,汽车出口43.3万辆,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。
而今年以来,受到新能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等因素影响,比亚迪上半年增速不及预期迅猛,完成全年销售目标承压。这也给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带来了些许变数。
另一方面,美国持续对华加征关税,也让外贸依存度极高的深圳,在产业出口端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。
一座城市工业的持续领跑,既需要龙头企业“扛大旗”,也离不开新生力量“补位”。
回顾过往,前些年华为制造业务数据出现波动时,深圳经济之所以仍能稳步前行,正是因为彼时新能源汽车、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,比亚迪、大疆等一批新的龙头企业“接棒发力”,撑起了产业增长的大梁。
如今,面对着部分现有产业增速放缓的挑战,深圳工业若要保持领跑姿态,同样需要在新兴赛道上培育出更多能够挑起大梁的“新龙头”,以新的增长极接续动能。
深圳的下一个巨头,会在什么赛道?好在,深圳新赛道的方向已然明朗。
上半年经济数据也显示,智能硬件、机器人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均保持30%以上的增速,成为支撑工业持续向前的重要力量。
“深圳下一个现象级企业,大概率会诞生于‘20+8’产业赛道上。” 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·深圳)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颖仪介绍说,深圳在“20+8”政策基础上,动态调整集群门类,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,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产业集群,工业母机、激光与增材制造、精密仪器设备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等。
例如智能硬件领域,深圳已初具规模。以智能耳机为例,深圳构建起完整产业生态,从冠旭电子、韶音科技等音频品牌,到华为等大厂入局,再到中科蓝讯、立讯精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,各环节紧密配合。在《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(2025—2026 年)》推动下,深圳智能耳机企业将持续向高端创新、品牌出海迈进,有望诞生改写全球智能硬件市场格局的领军企业。
再比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,深圳或正处于巨头诞生的“前夜”。在8月9日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众擎、越疆科技、逐际动力等深企纷纷携最新产品与成果亮相,由优必选Walker S2、Walker S1、Walker C等多型号人形机器人组成的“打工天团”超“吸睛”……天眼查数据亦显示,截至今年2月,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.7万家,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,俨然是一座“机器人之城”。
深圳的这些“后起之秀”,也正在逐渐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。
7月初在深圳举办的中国(深圳)独角兽企业大会上,会上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,2024年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达13家。这些新晋企业包括引望智能、荣耀、元象XVERSE、康诺思腾等,涵盖智能网联、智能硬件、VR/AR、手术机器人等多个硬科技领域。
今年6月,来自深圳的影石创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铜锣,正式登陆科创板。
……
所以,深圳何时能够诞生下一个巨头?
当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,当政策、资本、企业在同一时空高密度碰撞,深圳的下一个“华为、比亚迪”,前景可期。
■观点:
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·深圳)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颖仪:
以“产业链+学科群”再造下一个“华为”
深圳用四十余年时间,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全球创新高地,孕育出华为、比亚迪、大疆等一批世界级企业。为什么头部企业总是诞生在这里?下一步如何继续孵化现象级公司?围绕这些关键问题,陈颖仪给出三条核心判断。
一是“政策+产业链”双轮驱动,奠定头部企业诞生土壤。陈颖仪指出,深圳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始终保持“超前半步”的制度供给:1987年《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暂行规定》直接催生了华为;2022年“20+8”产业集群政策,又在为下一轮爆发蓄能。与政策同样关键的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电子信息产业链。深圳可以在50公里半径内完成从芯片、模组到整机的全链条采购,大疆70%的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,研发周期缩短一半。
二是“20+8”赛道升级,低空经济和AI最具现象级潜力。深圳在2024年3月发布的“20+8”2.0版方案,把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首次纳入集群,并将人工智能升格为单集群。陈颖仪判断,低空经济兼具万亿级市场规模与政策窗口期,深圳已集聚500余家上下游企业,具备诞生下一个“大疆”的条件;而人工智能将在工业场景率先突破,深圳雄厚的高端制造业基础恰好提供海量数据与落地场景。“谁能把AI算法变成产线上的‘工艺包’,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现象级企业。”她强调。
三是补齐“高校短板”,建立“学科群—产业集群”耦合机制。深圳研发投入强度已达6.46%,但93%来自企业,高校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陈颖仪建议,深圳应加快筹建新型研究型大学,围绕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空天技术等方向设置“学科群”,同步对接“20+8”产业集群,实行“校区+园区+社区”三区联动:大学负责0—1基础研究,政府产业基金承担1—10中试投入,龙头企业完成10—100的规模化应用,形成可持续的创新闭环。
陈颖仪总结,深圳过去靠“市场倒逼+政府补位”跑出了华为、比亚迪、大疆;面向未来,只有继续强化“产业链优势”、精准押注“20+8”赛道,并系统性地把高校变成“创新源头”,才能在新的技术周期里再造现象级企业,保持全球创新城市的领先地位。
南方+记者 徐烜和
配资炒股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