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|Eastland
头图|视觉中国
奇瑞汽车的历史可追溯到 1997 年 3 月成立的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(奇瑞前身)。1999 年 5 月,第一台发动机下线;同年 12 月,第一辆轿车(风云)下线。2001 年,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将 20% 的股权(估值 3.5 亿)无偿划转给上汽集团,更名为"上汽奇瑞",由此获得造车资质。上汽不投一分钱、不参与管理、不承担风险、不参与分红,但奇瑞可"借用"上汽销售渠道和维修网络。
有了资质、借上汽光环、价格亲民,奇瑞东方之子、QQ 等国民神车相继问世。上汽没从奇瑞热销中得到任何好处,欲增资做"真股东"又被拒,2003 年上汽返还股份,双方不欢而散。
2004 年,奇瑞试图借壳上市,因"股权关系复杂"未获成功。
2007 年,奇瑞成为累计销量突破 100 万辆的第一家自主品牌。
2016 年,奇瑞新能源借壳未果。
2018 年 -2020 年,奇瑞在亏损与微利间挣扎,不满足 A 股、港股对主板公司稳定盈利的要求。
2025 年 2 月 28 日,奇瑞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但到 8 月 28 日仍未通过聆讯,申请面临过期(港交所要求财报截止日期不得早于刊发日期前 6 个月)。不是香港资本市场对这桩募集规模 15 亿 -20 亿美元的 IPO 缺乏热情,而是奇瑞直到 8 月 27 日才拿到证监会《备案通知书》。
8 月 29 日,奇瑞上市申请再度出现在港交所官网,审计报告截止日期更新至 3 月 31 日。
9 月 7 日,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发出聆讯通过公告。
比亚迪、吉利、奇瑞几乎同时起步,在不久的将来,三巨头将在港交所聚首。
把"摸着 XXX 过河"用到极致
2023 年,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 949.5 万辆、市场渗透率达 31.6%。奇瑞乘用车销售收入的 94.8% 仍然来自燃油车。如此沉得住气,世所罕见。
进入 2024 年,奇瑞新能源车业务迅速突进,燃油车收入占比开始下滑:
2024 年 Q1,燃油车销售收入 459.5 亿、占比 90.9%;全年燃油车收入占比降至 76.1%;
2025 年 Q1,燃油车、新能源车销售收入分别为 429.7 亿、186.7 亿,新能源车占比 30.3%。
2025 年 Q1,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超过 40%。好比百米赛,别人跑了 40 米,奇瑞才起步,但一年就走完别人几年的路。
关键是到 2024 年,奇瑞从友商"悟到"插电混动、纯电"两条腿、齐步走":
2022 年,纯电动车销售收入 109.5 亿、占新能源车的 89.4%;
2023 年,纯电动车销售收入骤降 52.7%,插电 / 增程销售收入暴涨 110%、占新能源车的 34.5%;
2024 年,纯电动车销售收入增长 355.5%,插电 / 增程销售收入暴涨 1195%,占新能源车 59.9%;2025 年 Q1,纯电车、插电 / 增程销售收入比约为 4:6。
有人说吉利总是"摸着 XXX 过河",以大幅降低自身的试错风险。而且,跟随者的前进速度肯定比探路者快,省心省力。
奇瑞把这一招用到极致,可谓比精的还精。
海外销量奇迹
自 2003 年起,奇瑞乘用车出口量连续 22 年居中国自主品牌第一。海外销售收入占乘用车的比例在 40% 上下波动:
2022 年,海外销售收入 291.5 亿、占乘用车收入的 35.3%;
2023 年,海外销售收入 745.3 亿、占乘用车收入的 49.3%;
2024 年,海外销售收入 978.7 亿、占乘用车收入的 39.7%;
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市场对奇瑞海外销量有非凡贡献:
2023 年,来自俄罗斯的收入达 405 亿、占奇瑞乘用车总收入的 26.8%;
2024 年,来自俄罗斯的收入保持在 459 亿高位、占奇瑞乘用车总收入的 18.6%;
2025 年 Q1,来自俄罗斯的收入约为 67 亿、占奇瑞乘用车总收入的 10.9%;
众所周知,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,以技术换市场效果差强人意。但依托强盛的工业制造能力,中国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汽车供应链。与传音手机称霸非洲相同,奇瑞汽车在海外的成功,本质上是中国工业产能的溢出,而非新质生产力的代表。
代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是新能源车。奇瑞 2023 年燃油车销售收入占比仍高达 95%,出口产品结构自不待言。
正因为如此,在传统汽车强国林立的欧洲,奇瑞直到最近两年才打开局面:
2023 年,欧洲(不含俄罗斯)销售收入约 18 亿,占奇瑞海外收入的 2.4%;
2024 年,欧洲(不含俄罗斯)销售收入约 54 亿,占奇瑞海外收入的 5.5%;
2025 年 Q1,欧洲(不含俄罗斯)销售收入约 37 亿,占奇瑞海外收入的 15%;
奇瑞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,再次与插电混动相关——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加征高额关税,而插电混动车型只需 10% 关税。
最大赢家是比亚迪,奇瑞也收获颇丰:2025 年 3 月奇瑞在欧盟销售的新能源车中,插电混动车型占比达 71%。
盈利靠省、赚钱靠规模
1) 毛利润率不高、费用率偏低
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(率)、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(率),蓝色淹没彩色方可获得经营利润。蓝色越是高高在上,标的企业盈利能力越强。
奇瑞汽车毛利润率不高,盈利靠省、赚钱靠规模。以 2024 年为例:
毛利润 363 亿、但毛利润率仅为 13.5%(其中,乘用车毛利润率 13.2%)。同期,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润率 22.4%;
市场费用 84 亿、费用率 3.1%;行政费用 60 亿、费用率 2.2%。市场、行政费用合计 143.8 亿、总费用率 5.3%。同期,蔚来市场 / 行政费用 157.4 亿、费用率高达 23.9%!一向善于省钱的理想,市场 / 行政费用亦达 122.3 亿、费用率 8.5%。
研发费用 92.4 亿、费用率 3.4%;同期,理想研发费用 110.7 亿、费用率 7.7%;蔚来研发费用 130.4 亿、费用率 19.8%!
三个观感:
第一,外销收入占比高达 40%,整车销售毛利润率却不高。2025 年 Q1 仅为 11.8%。其中燃油车 14.4%、新能源车 5.7%。
第二,奇瑞出口达 114 万辆,销售 80 多个国家,市场 / 行政费用居然不及蔚来,略高于理想,可以说比抠的更抠。
第三,2022 年研发费用仅 36 亿,2023 年增至 67 亿,2024 年进一步提高到 92 亿。尽管如此,研发投入仍然偏少,难令投资者对奇瑞技术储备有所期待。
2) 净利润、现金流
奇瑞盈利靠省钱,赚钱靠规模:2024 年,奇瑞营收 2699 亿、同比增长 65.4%;但净利润率却降到 5.35(比 2023 年低 1.1 个百分点);净利润达 143.3 亿、同比增长 37.2%。
2024 年,奇瑞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 449 亿、同比增长 80.1%。
2025 年 Q1,奇瑞净利润 47 亿、利润率 6.9%,与内销、外销产品结构改善有很大关系。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降到 45 亿(2024 年 Q1 高达 160 亿)
2025 年,中国汽车行业进入"淘汰赛",多边贸易不确定性大增,有关部门对账期的监管压缩了主机厂的资金腾挪空间。
资产质量
1)负债率偏高
汽车行业负债率普遍较高。以美国两大汽车公司为例(截至 2025 年 6 月末):福特汽车负债 2476 亿美元、负债率 84.6%;通用汽车负债 2209 亿美元,负债率 76.3%。
2024 年末,奇瑞总资产、总负债分别为 2140 亿、1881 亿,资产负债率 87.9%。
2025 年 3 月末,奇瑞总资产、总负债分别为 2105 亿、1847 亿,资产负债率 87.7%。
与其他车企相比,奇瑞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。例如比亚迪,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资产负债率 71.1%,较 2024 年末下降 3.6 个百分点。
2)机器设备
2024 年,奇瑞添置 / 转入(从在建工程)机器设备 75 亿、本期折旧 23 亿(相当于年初原值的 12.7%)。年末,机器设备账面值 132 亿、在建工程账面值 37 亿。
如此算来,奇瑞机器设备折旧周期大约为 8 年,中规中矩。
2024 年,比亚迪添置 / 转入机器设备 493 亿、本期折旧 / 报废 507 亿(相当于年初原值的 24.5%)。年末,机器设备账面值 1412 亿、在建工程账面值 200 亿(峰值为 2022 年的 446 亿)。
奇瑞产量约为比亚迪的二分之一,机器设备账面值、年折旧金额分别相当于比亚迪的十分之一、二十分之一。花小钱办大事儿是奇瑞的一贯风格,值得尊重。
但比亚迪已全面停产燃油车,按其计提折旧 / 报废的政策,新能源车用不上的机器设备已经清理干净。账面 1400 多亿的机器设备都是最近几年添置的先进设备。奇瑞账面 130 亿机器设备,大部分用于燃油车生产。
草根出身、闯荡世界的奇瑞有足够的经验应对逆境。虽然家底儿略显薄弱,但 IPO 融资 20 亿美元可谓雪中送炭。
*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!
配资炒股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