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熹微,苏州工作室里,周月康轻抚一件刚完成火养的蚰龙耳炉,炉体温润如玉,泛着内敛的宝光。铜炉表面流转着紫褐色的光泽,仿佛凝聚了六百年的时光。这位被誉为“中国火养铜炉第一人”的匠人,用半生岁月复活了几乎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。
“文房百器,炉为首器”,而香炉之中,又以宣德炉位列首位。明代宣德三年(1428年),明宣宗用泰国产的“风磨铜”,敕令宫廷御匠加入金银等贵金属,铸成数百种精美绝伦的香炉,开创了铸造铜炉的先河。
宣德炉早已成为铜制香炉的统称,其制作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几近湮灭。在苏州,却有这样一位匠人,用三十年的坚守,让宣德炉重现光彩。
薪火相传,十八岁结缘铜艺
1972年生于苏州的周月康,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,绘画作品常受老师青睐。江南水乡的“苏铸”工艺传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十八岁那年,他正式拜苏州工艺大家陆祖昌为师,从此踏上了铜器艺术之路。
展开剩余73%早年在市场上看到的敷色做旧铜炉,总让他觉得缺了点什么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见到了一批明清时期的火养老炉,那些炉具的器形和自然形成的色彩让他感受到震撼心灵的美妙。这一瞥,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百炼成炉,复活宫廷秘技
2010年,周月康迎来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经过上百次试验失败,耗费整整一年时间,他终于成功仿制出第一只宣德炉——大清顺治款冲耳炉。
这只纯手工打造的宣德炉,炉身形制规整,敦厚沉稳中不失玲珑精巧,包浆亮丽,色泽典雅,宣告着一段传承与复兴之路的开始。
周月康严格遵循宫廷古法:
原料:除精铜外,添加锌、锡、磷等贵重材料,使铜质细腻如肌
冶炼:普通铜料炼四次,他的炉料要反复冶炼十余次
铸造:完全依照明代宫廷失蜡法工序
打磨:全靠人工细致打磨,仿古之秘色
他参照《宣德彝器图谱》,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。一件月康炉的诞生,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,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
火养绝技,三分靠制七分靠养
“铜炉以光华内敛为贵,出炉后需藏家徐徐火养,养得好才耐看。”周月康深谙此道。经过三十年实践,他形成了独特的火养技艺体系,被誉为“当今火养工艺第一人”。
正如收藏家王世襄所言:“上等物件,其成就不仅在‘制’,更在‘养’。”
周月康的火养之法让铜炉在岁月中焕发生命,经过火养的铜炉,皮色自然富有层次,珠光宝气,仿佛被岁月赋予了灵魂。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经验,周月康常说:“把玩观赏之时,要以极大的耐心巾围帕裹、擦拭抚摩,既是养人、也是养炉。”
点金夔龙耳炉 周月康制
三十年来,周月康潜心研究宋瓷、青铜器的造型比例,结合传世宣德炉的经典之作,改进了合金配方和铸造工艺,力求取得实用和审美融合的最佳效果。
在周月康看来,铜炉不仅是焚香器具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明清时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,匠人们参考宋代名窑瓷器及夏商周青铜器的精华元素,创造出简洁含蓄的艺术珍品。
周月康的工作室里,一件件铜炉静静陈列,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宣炉文化的兴衰。这些作品被海内外诸多藏家收藏,成为当代铜炉艺术的标杆。
发布于:上海市配资炒股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怎么办理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